从最初的3个支付平台为汶川地震筹款,到今天29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为公益组织服务,以及以各种方式参与公益的成百上千家互联网公司……互联网公益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,持续为公益慈善行业带来新的想象和可能。
中华儿慈会9958项目大病患儿千万元救命钱被卷走事件,是2023年公益慈善领域绕不开的话题,也是媒体广泛调查报道的热点。
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、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建议把针对公益项目筹款阶段的即时激励,改为公益项目结项后的事后激励,只有遵守规矩、执行做得好的公益项目才可获得。
这一年坎坷与风波也不少,伪公益卖惨、大病患儿救命款被卷、轻松筹退款等事件等给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带来了警醒,同时对公益的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,这应当是业界共同努力奔赴的方向。
2023年,“99公益日”走过第9个年头,中国互联网公益迎来“十六岁的花季”。
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则认为,配捐是国内外公益慈善行业传统且行之有效的劝募方式,互联网公益配捐需要回归信任逻辑。平台出资做配捐,本质也是捐赠者,捐赠意愿应得到充分尊重,相比于无差别、广撒网式的配捐,配捐者可以也应该在众多慈善组织和项目中进行甄选,让套取配捐资金的组织和项目无利可图,让优秀的组织和项目脱颖而。
患儿家属将大额资金直接打给“志愿者”柯某孝,以期获得互联网公益平台的配捐作为额外“收益”,不料柯某孝卷款逃跑。互联网公益配捐的本意是激励更多的人或组织积极参与公益,提升捐赠数额和效果。因为该事件,配捐也一度遭到质疑,其机制和规则的优化也引发业界讨论。
正如一位公益界长者所言,“中国的事是这样,你看过程都是沟沟坎坎,没有什么是容易的。但是如果看结果,它总是往前走的。”年轻的互联网公益同样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