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副吴沛东表示,学校依托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,通过专业化宣讲进行科学宣教,提供全流程保。
节日前夕,用爱的礼物,让生命接力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2届校友郑昊麟在上海长海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,成为上海市第713例、该校第1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同样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不到两周前,二工大2018届校友付泰源完成了上海市第708例、学校第18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。
短短两周内的两场生命接力不是偶然。截至目前,二工大已有19名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,6000余名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,捐献规模在沪上高校位居前列,创下“每40名上海市捐献者中就有1名二工大学子”的奇迹。2024年,学校更以“1年4例、4个月3例”的高频次书写公益传奇。
回忆起捐献初心,郑昊麟坦言曾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“开背抽骨髓”的刻板印象。2019年,学校学长学姐的成功捐献事迹让他了解到,捐献流程与献血类似,便毅然报名入库。去年初首次匹配成功却因体检“沉默期”错失机会,今年初再次接到通知时,他“想都没想立马答应”,在家人鼓励下坚定完成这场跨越两年的生命之约。采集结束后,他寄语受捐的患者:“愿你带着爱和希望,重新拥抱生活。”
从五一劳动节到五四青年节,从身手的劳作到的耕耘,00后干些啥?在上海,这些城里的大学生,忙着捐干细胞、养鱼殖贝、下乡实践……
付泰源的捐献之则始于2014年入学时的一次宣传活动。“当时觉得能救人,就登记了。”十年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,他才意识到这份承诺的重量。面对首次体检指标不通过,他连续调整身体状态。在第三次体检达标后,从苏州奔赴上海完成“十年之约”。当得知受助者是河南老乡并收到饱含感激的书信时,他感慨道:“庆幸自己从未放弃。”